必一运动·(B-sports)官方网站
News
新闻资讯

必一运动早餐店的散文家 他用揉面、炸油条的手写出心中的“桃花源”

  • 作者:必一运动·(B-sports)官方网站

  • 发布时间:2024-07-30

  • 点击数:
  •   必一运动早餐店的散文家 他用揉面、炸油条的手写出心中的“桃花源”“年少有时坐客车进城,天黑错过了班车,我便步行回家。八十里地呀,回到家,腿都瘫软了,可一看到手里的书,心中便升起了无穷的力量。”

      “我这个人写东西有个怪癖,一旦开了头,必须趁热打铁,一气呵成。窃以为,好的文字,一定是从心底里喷涌而出的。一篇连自己也感动不了的文字,又如何感动他人呢?”

      “做早点和做学问是相通的,都需要精益求精的精神。在我眼里,从手中的擀面棍下出来的,不是油条和馒头,而是一枚枚精准无误而又完美无瑕的火箭。”

      上面的文字出自早餐店主王连生,今年53岁的他,在湖北鄂州经营一家小店,每天忙着炸油条、打豆浆,也用充满烟火气的文字,串起一天天的日常。

      文字世界就像是他的“桃花源”,在这里,他能获得些许自信和心安。他也希望,这些文章如同热气腾腾的早餐一样,可以温暖其他人。王连生成为一些网友心目中的“最有文学天赋的早餐店主”。

    必一运动早餐店的散文家 他用揉面、炸油条的手写出心中的“桃花源”(图1)

      王连生的一天是从凌晨两点开始的,先是磨豆浆、做豆腐脑,还要赶制油条和馒头,蒸馍炉烟雾缭绕,油条炉烟熏火燎,让他常常“大汗淋漓,气喘如牛”。

      在这样忙碌的节奏里,他写东西没有固定的时间,有时候一边磨豆浆一边构思,一边炸油条一边打腹稿,偶尔还在上厕所的间隙奋笔疾书。下午稍稍闲下来的时候,妻子就守着店铺,让他上楼“写写划划”。

      他这样写刚出锅的油条:“我炸的油条是无矾无铝的,既健康又好吃,而且还极美观,就像一列接受检阅的正能量爆棚的卫士。”

      他这样回忆曾供不应求的馒头:“十多年前,为了提高效率,一锅馒头蒸了二十七层,码起的蒸笼直冲云霄,须得搭一张桌子,桌子上搭一把椅子,椅子上再搭一张凳子方能把天上的馒头取下来。”

      每天来来往往的客人,也成为他的写作素材。大多数时候,不善言辞的他“躲”在妻子身后,做一些配合的工作。他会观察妻子与客人的互动b-sportsb-sports,每天的客人不同,他笔下的故事也千变万化。

      王连生还经常记录与妻子之间的趣事。在他的笔下,妻子平时“四肢无力、弱不禁风”,一旦发起火来“能把我两条腿都给卸下来”。

      文字里藏着的,是他对妻子含蓄又热烈的爱意。两人的老家一个在鄂东南,一个在鄂西北,相距一千余里,年轻时因在同一家工厂打工而相识。那时,王连生为了维护对方,“一向斯斯文文的我生平第一次和别人打架”。后来,他们经历分别又再次相逢,于是有了一个延续至今的浪漫故事。

      我自小自卑,因为我的母亲四十多岁才生下我,当同龄小伙伴的妈妈正年轻力盛的时候,我的母亲已垂垂老矣……让我眼馋不已的,是别的小伙伴身上穿的由年轻妈妈巧手编织的花花绿绿时髦的毛衣。

      十九岁那年,我将埋藏已久的心愿写进了文字里,我告诉天下的女孩子:“你若爱他,便给他织一件毛衣吧。”后来,我把刊登有我的这篇拙作的杂志送给一个女孩子看。

      从此(在一起)以后,她每年都会给我织毛衣。从二十三岁那年开始,一直织到五十三岁。三十年来,记不清她给我织了多少毛衣、毛裤和围巾。虽然后来,街上售的机器织的羊毛衫琳琅满目、五彩缤纷,可她不为所动,依然坚持亲手给我编织。机器是冰冷的,手却是有温度的。机器用时是短促的,那份热度稍纵即逝。手工用时却是漫长的,那份温暖历久弥坚。

      几年间,王连生用揉面、炸油条的手,在社交媒体上写出了将近500条文字作品,也收获了超29万名粉丝。但在文字世界里如鱼得水的他,一度在现实世界里“寸步难行”。

      从小学时候开始,他就很爱看书,也很会写,语文成绩遥遥领先。那时候,没有钱买书,他就收集旧报纸、拣旧书,甚至将课本读了一遍又一遍。他将自己读书比作“穷人吃饭”:“菜吃完了,盘子也会舔得干干净净。”

      高中毕业后,王连生留在了农村,憧憬着用知识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为此,他到外地学习“快速养猪法”、学习“养殖褐云玛瑙螺”,但最终才发现遇到的都是“花里胡哨的骗局”。

      波折中,写作似乎成为唯一能安慰他的一件事。19岁时,他的首篇作品发表在《黄金时代》杂志上。当收到30元的稿费后,他为自己订了一份渴求已久的报纸。

      在陆续发表文章的同时,他还用各种方式与文字打交道:电台里的猜灯谜节目,湖北省只有五六位猜中者,他便是其中之一;他还给一个节目组写过一本厚厚的“巧问妙答”题,主持人收到后一连播了两个星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一档猜谜节目也没难倒他,还因此收到了一本包裹在牛皮纸里的正音词典。

      有一年春节,大年初一,我去泽林拜年,返程时在鄂城转车,路过古楼洞附近的“大众娱乐城”,门囗上方挂着醒目的横幅:“初一到十五,灯谜猜不停”。那天晚上,我一个人几乎揭开了他们预备猜半个月的谜语,每条灯谜中奖1元、2元不等,总共囊括奖金30多元,还赢得许多免费门票,以至于最后惊动了老板。第二天,我又搭车进城,却发现,那家游戏厅门口的横幅不见了。

      1992年,随着南下浪潮,王连生去往南粤大地打工。在厂里,他不善交际,曾被调到了全厂最脏最累的一个岗位。八个月之后,他选择了离开。

      那之后,他度过了一段浑浑噩噩的日子,去工地挖过井,进城摆过小摊,也曾因无处落脚睡过荒山……因颠沛流离,他一度“背叛”了文字,在很长时间里没再提笔。兜兜转转中,他回到了家乡,一切仿佛回到了原点。

      2007年,王连生咬牙租下了一间小门面做生意,后来又改行卖馒头。他形容自己“迂腐且固执”,蒸馒头不用任何添加剂,因此发酵慢、周期长,蒸出来后外表也不漂亮。正因如此,他的小店苦苦维持。

      为了改善生意,他不断增加又淘汰一些品种,如今只剩下馒头、油条和豆腐脑——这三样恰恰是最辛苦但利润却不多的品种。

      小店虽没能帮他“发家致富”,但却像一个港湾,让他的生活稳定了下来。于是,他再次与文字相遇,这一次,他“一发而不可收”,把一路走来的委屈和人间冷暖都融进了写作中。

      因为写作,王连生在网络上收获了许许多多和他频率相同的朋友,其中有很多是90后和00后,他将这些年龄比他小的读者称为“小朋友”。大家知道王连生的日子不容易,经常通过网络发来问候,甚至想来看看他。

      但王连生坚持不公开店址和联系方式,也不主张大家来寻访他的早餐店。“我只想安安静静地写作,仅此而已。”

      尽管如此,依然有人从他的视频里找到“蛛丝马迹”,辗转来看他。一位读者看到王连生所用的剃须刀其实是衣服的除毛器,一直把这件事记在心上。有一天,这位读者从外地赶来看他,转身丢下一个袋子就跑——里面是个崭新的剃须刀b-sportsb-sports

      王连生还与一位比他年长16岁的湖北汉川大姐成为“老朋友”。一直以来,大姐都有个心愿,希望有朝一日能看到王连生出的“书”。为此,大姐拖着患有风湿的双腿,在汉川跑了整整一圈,问了所有她认为与出书有关的部门,向他们咨询出书事宜。后来,她又向年轻人学习电脑,将王连生近年发布的所有文案全部收录归档,并打印成册b-sportsb-sports,当作一本“书”寄给了他。

      王连生说,自己对“当网红”没有兴趣,写作也不是为了推销自己的早点,接下来,他只希望在街角卖自己的油条,卖完油条再上楼安安静静地写字,“仅此而已”。

      我只把文字当作自己的精神园地,我在这里耕耘,种上花花草草,倘若哪一天吐绿了,开花了,结果了,我便把自己的园圃向所有人开放。因为这世间的每一片叶子原本就是属于大自然的,属于全人类的,我永远不会去贩卖绿色与花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