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一运动黄淮海大豆育种拥“网”直前新审定大豆品种38个,24个品种获得植物新品种权,33个品种申请植物新品种权保护,授权和申请品种数量均占全国的38%
4月12~14日,第十届黄淮海大豆育种协作网会议召开,黄淮海地区大豆品种选育工作交出2017年的“成绩单”。
成立至今,黄淮海大豆育种协作网已经走过了第九个年头,协作机制的建立,改变了以往科研人员“单打独斗”的状况,一张无形的网络将他们集结,进行联合攻关。
尤其近年来,在“黄淮海大豆优质高产广适新品种培育”“国家大豆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等项目的支持下,黄淮海大豆育种协作网不断发展和壮大。
“接下来,希望能进一步加强平台共建、利益分配、信息共享、学术交流、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机制建设,提高联合攻关网络的运行效率,不断提升联合体和成员单位的自主创新能力,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公益性作物育种联合攻关新模式。”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韩天富说。
黄淮海地区是我国大豆的主产区之一,培育出适宜当地种植的优质大豆品种对推动我国大豆产业发展意义重大。
2009年,黄淮海大豆育种协作网正式成立,旨在围绕大豆品种,集结科研力量,将这一环节做大做强。
通过开展大豆育种基础理论、育种方法研究,交流大豆育种材料,进行异地多点试验鉴定和选育,合作承担国家和地方大豆育种和推广项目等,黄淮海区域多省市的大豆育种科研力量被集结联合起来。
“协作网已成为黄淮海地区大豆育种技术、信息、材料交流的重要平台。”黄淮海大豆育种协作网执行委员会主任委员、河南省农科院研究员卢为国表示。
一些优秀大豆新品种脱颖而出,“齐黄34”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农作物育种需要充分了解品种的丰产性、抗逆性、适应性等多种特性。”“齐黄34”选育人、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国家大豆产业体系济南综合试验站站长徐冉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以前科研人员单打独斗,育种的进度很慢,不容易形成突破性的技术成果。”
现在情况变得不同。“一是加快了育种的进程,二是科研人员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品种的优缺点,以及品种的适应范围。”徐冉说。得益于黄淮海大豆育种协作网建立的协作机制,成员单位间材料交流和信息交流增加,多点联合鉴定的范围得以扩展,育种效率和水平也得到提高。
据卢为国介绍,2017年,黄淮海地区大豆品系多点联合鉴定试验共设46个试验点,30家单位提供了177个参试品种;大豆品系适应性观察试验共设15个试验点,29家单位提供了88个参试品种;试验对多点鉴定和适应性评价的参试材料的光温敏感度、生育期组、花叶病毒病抗性等11个性状进行了鉴定。
在大豆种质基因库基础群体构建与轮回选择研究方面,目前黄淮海区8个省区级833份种质的第二轮基因导入任务已完成,构建了高产、高蛋白等轮回选择专用群体。ms1基础群体已提供黄淮海区20多家单位利用,利用轮回选择方法,已创制出一批高产、高蛋白、抗病等大豆新种质新材料。
同时,各成员单位在各地开展新品种展示示范和高产创建,2017年冀豆17、中黄301、郑1307、郑196表现优异,经过实测小面积均超过亩产300公斤。其中,冀豆17在河北省石家庄市朱家庄村实收3.61亩,平均亩产348.5公斤,创造了全国大豆主产区的高产新纪录。
大面积实收高产典型也不断涌现。2017年10月,国家大豆产业体系宿州试验站在宿州市埇桥区采用免耕覆秸精量播种技术种植皖豆37,连片实收20.47亩,平均亩产239.07公斤,创造了国内实收面积超过20亩的高产纪录。
“这些高产纪录堪称优良品种和先进栽培技术结合的典范。”卢为国说,在他看来,黄淮地区夏大豆亩产突破350公斤指日可待。
2012年,山东祥丰种业有限责任公司开始推广销售“齐黄34”。由于高产、稳产、抗病、耐逆、适应性好、适合机械化收获、蛋白脂肪双高以及加工豆腐产出率高,“齐黄34”受到种植户和加工企业的欢迎。据祥丰种业负责人透露,该品种每年平均销售7000万斤左右,目前已经成为黄淮海地区主导的大豆品种之一。
“通过黄淮海大豆育种协作网,企业和科研机构的距离拉近了。”山东嘉祥县农业局种子管理站副站长刘道峰认为,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实际上是互利互补、合作共赢的。“比如企业销售推广的网络全、分布广,可以帮助科研人员进行多点鉴定,也便于企业提前了解品种的特性,更快地找到生产上适宜的品种;反过来,企业的科研能力薄弱,与科研单位合作,能补上科研的短板。”
不过,目前像“齐黄34”这样的品种还很稀缺。卢为国表示,黄淮地区适宜加工的优质专用品种依然缺乏,黄淮大豆育种依旧“任重道远”。
“新的一年希望各成员单位针对黄淮海大豆生产现状和国家需求,加强前沿育种技术创新,培育符合绿色兴农、效益优先的新品种;同时,加强与大豆种业企业、加工企业交流合作,促进黄淮海大豆产业的良性发展。”卢为国说。